核心提示:1928年設立了賽圖拉邊防局,不久又成立了邊卡隊,人數增至200人。1937年,盛世才統治新疆,繼續在此設卡。1950年3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師第十團一個加強連進駐賽圖拉。國民黨官兵以為換防的來了,哭喊著埋怨:三年了才來,怎么又換裝了。
本文摘自:《絲綢之路》 2005年08期,作者:占修萍,原題:《永遠的賽圖拉》
海拔4000多米的賽圖拉,位于地球第三極的喀喇昆侖與西昆侖的分水嶺。
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喀喇昆侖防區前,這里是*高海拔駐兵點,是中國*西邊境的防御大本營。
古代時期,和田一帶盛產地毯,需要顏料染毛線,常有去列城購貨的馬隊經過此地,所以,這里也是古絲綢路上通往印度拉達克**列城的*后居民點,是連接新疆與列城的樞紐。
如今的賽圖拉,已經荒涼成殘墻斷垣,只留下營房和哨樓遺址在雪山冰河懷抱之中。
這道生命禁區里的人文景觀,距新藏線1.5公里,建筑在8萬多平方米的黃土平臺上。
平臺高出河灘3丈多。東北南冰河環繞,河灘寬廣。西面倚靠著聳立的雪山。
南面是從烏金一樣的黑恰大山流下來的小冰河,繞過一個大彎,傍著東側趟過千米河灘,匯進北面的喀拉喀什河。小冰河的上游通向印度,此為出境的通道之一。放眼東方,寬闊的石頭灘鑲嵌著一個個圓垛形的昆侖草叢,猶如土色里的一朵朵暗花擠瘦了喀拉喀什河。傍河東南而行的是通向西藏阿里的新藏線,是印度進入中國的另一條通途。俯視北面,清藍色的喀喇喀什河被土黃色的石頭灘割裂成扭曲的細條條,娓娓西行,陽光里泛著絲絲銀白,頗似一幅水墨丹青畫。順河而下直抵西昆侖山腳,就是羊脂玉產地和田。
西面是一面巨大的巖壁,斧削刀切。巖壁后面,高大的雪山連綿不斷。
營房遺址坐落在平臺上。許多整齊劃一的小平房圍成了方正的大四合院,院子有足球場大,地上殘留著拴馬的樁頭。從倒塌的橫斷面看,墻體近1米厚了,全是用籃球大的石頭與黃土夯成的。
嵌進平臺東北角的是一座百米高的小山,黑褐色巖體,東臨河灘,陡壁如墻,猿難攀援,只有到了平臺,才能從小山的南北兩側上到山頂。兩條路都很狹窄,不到半米寬,坡很陡,全是嶙峋的巖片,需手足并用小心翼翼地爬行而上。
哨樓建在小山頂上,呈六角形,六七平方米,揭了頂,墻上有擱槍口的小洞。哨樓南面的墻體布滿了槍眼。站在這里俯視平臺的南面,一溜子饅頭土疙瘩破壞了平整的臺面,從小山腳下一直延伸到西南角陡立而高大的山壁,蜿蜒成了500多米長的工事掩體。
老前輩找了塊風水寶地,既有山的天然屏障,又有水的養育之恩,名副其實的**要塞,死死扼住了進出昆侖的咽喉。據清朝《皮山縣鄉土志》記載,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英國人曾從印度進入到賽圖拉修筑城堡,被中國官方驅逐。可見,從**角度而言,其地理形勢非常重要。
上賽圖拉遺址共兩條路,均要從河灘穿過。
**次來這里,朝著平臺偏東南方向一直西行,步行完千米寬干河灘,我們被湍急的冰河擋住了。百十米寬的河床被隆起的石頭灘割裂成了兩條流域。水很清,可以清晰地看到石頭躺在二三十公分深的水底。在此放牧的柯爾克孜人很友好,讓我們騎著毛驢趟過了河流。這里有一條斜坡可上人,約10公分寬。
時隔四年,再上遺址,也是瞅著平臺一直西行。河灘結著冰。越野吉普碾過幾十條小冰河,直抵平臺的北面。這里也有一條斜坡,3米多寬,坡度超過了50度,車子只能望洋興嘆停在了河灘。
1958年8月新藏線開通后,從新疆葉城東郊零公里大戈壁出發,翻過喀喇昆侖山脈的阿卡孜、麻扎、流沙、黑恰四座冰過坂,兩天時間便可到達賽圖拉,共行348公里。在此之前只能從西昆侖騎馬而行。從海拔1000米的于田桑株到海拔4000多米的賽圖拉,共174公里,順利的話,馬隊要走六天。一路上山連著山,越走越高越險,尤其是桑株達坂,海拔5200多米,積滿了冰雪,氧氣含量不到50%,人行于此,呼吸困難,胸悶頭疼,五臟翻攪,若是患了感冒等小病,極易引起肺水腫、腦水腫而嗚呼哀哉。
賽圖拉哨卡的*早歷史要追溯到1877年,左宗棠收復南疆后,清朝政府便在此設了卡。1928年設立了賽圖拉邊防局,不久又成立了邊卡隊,人數增至200人。1937年,盛世才統治新疆,繼續在此設卡。1950年3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師第十團一個加強連進駐賽圖拉。國民黨官兵以為換防的來了,哭喊著埋怨:三年了才來,怎么又換裝了。可想而知,20世紀60年代之前沒有公路,在賽圖拉守防有多艱難。
解放前,賽圖拉哨卡是中國*西防區的大本營。這里的官兵要負責800里喀喇昆侖的守防任務。幾百公里的巡邏點,海拔全在四五千米的生命禁區,全靠馬隊駝隊做交通工具,馱上糧草,走冰山,穿戈壁,過鹽堿沼澤,承受冰雹風雪的襲擊和強紫外線的輻射,一次巡邏至少兩個月時間。
一個多世紀以來,守在這里的中國軍人遠離家人,與世隔絕,用青春的流失和生命的折損威懾外來侵略。他們有很多怨言,但只有一個想法,腳下的這塊土地不能改變了主人。
喀喇昆侖山上的當代軍人說,十年前哨樓里有一男一女兩具干尸,后來被某國借旅游名義偷走了。其實,四周山坡就埋有不少永不腐化的守防者。登上黑恰,掘地一尺便能見到木乃伊。領路的柯爾克孜老鄉嚇得匍匐黑土,拜天扣地祈求胡達的原諒。我們終于不忍心將木乃伊搬進博物館,重新掩埋了這些為戍邊而亡的將士。
賽圖拉,維語意思殉教者,其名源于平臺上的一座古墓。
曾有多少人為守防殉身?沒有英名,沒有記載,沒有墳穴墓碑,但,他們始終沒有丟掉喀喇昆侖,沒有失去中國西部邊境的天然屏障。這是一批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良教民,理應永被后人緬懷祭奠。